【第079期】著名玉米育種專家戴景瑞的故事
序曲
作為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,三亞是海南最得意的一張靚麗名片,被譽為“東方夏威夷”。然而,三亞名片的另一面更令人贊嘆,那就是它同時也是全國重要的南繁育種基地,聲名遠播的“南繁硅谷”所在地。
每年9月到次年5月,中央單位和30個省級行政區、700多家機構的6000多名科研人員匯聚到這片熱土上,進行作物的基礎研究、品種選育、種子鑒定和生產推廣,取得了豐碩的成果。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榮譽主任、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、著名玉米育種專家戴景瑞就是其中的一個。他們為“南繁硅谷”的建設,為海南自貿區和自貿港的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。
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,我們驅車來到座落在崖州灣科技城的南繁科技城采訪,追尋戴景瑞院士的成功足跡及其與南繁育種基地的淵源。
▲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著名玉米育種專家戴景瑞
1934年9月1日,遼寧省海城縣藍旗堡村一個戴姓人家里,一個男孩哇哇的哭聲打破了山村的寧靜。大學肄業、當教書匠的父親給他起了個名字“景瑞”,寄托他很大的希望。父親由于家庭貧困,大學沒有畢業,就回家,終生任中小學教師,但他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,教書育人,培養了一批人才。母親出身農民家庭,心地善良,樸實勤勞,為一家人辛苦操持,從無怨言。父母的言傳身教,給戴景瑞的健康成長予很大的影響。
那時,國民黨政府又腐敗無能,國家積貧積弱,大好河山遭受日本鬼子鐵蹄的踐踏,哀鴻遍野,民不聊生。他父親雖然當教師,但收入微薄,一家人食不果腹,日子過得很艱難。童年的戴景瑞已體會到“落后就要挨打”、衣食來之不易的道理,更重要的是幼小的心靈播下了愛國的種子。
戴景瑞從小就很聰明伶俐,在父親的教育下,他5歲就開始認字,8歲就上小學。他特別愛讀書和思考,小學三年級時就讀完《水滸傳》,并能繪聲繪色地講給別人聽,大伙都稱為“神童”。
但是,由于當時還沒解放,社會動蕩不安,家庭經濟生活極不穩定,戴景瑞不得不時讀時輟,勉強讀完高小。幸好,1948年,東北全境解放,他父親才有了穩定的工作,他才得以繼續學業。
1949年春,戴景瑞考入營口市聯中,并申請到甲等助學金。入學不久,他就成為營口市的第一批少年兒童隊員,第二年成為青年團員。
1950年,朝鮮戰爭爆發,許多青年踴躍報名參軍,準備抗美援朝,戴景瑞也報了名,但因年紀小不被批準。1951年,他就讀海城縣三中(初中),畢業時,他又響應組織號召報名參加軍校,由于他年齡最小,學習成績又最好,所以組織上沒有讓他上軍校,而是將他保送上了海城高中。1955年畢業時,戴景瑞在海城高中400名畢業生會考中得第一名。一些人要求他報考熱門專業,將來好找個好單位,謀個好前程,但他卻一反當時輕視農業的潮流,在父親的支持下,第一志愿填報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,并被北京農業大學錄取,實現他農業報國的理想。
▲ 戴景瑞院士在南繁玉米育種基地
懷揣著大學錄取通知書和親人的殷切希望,戴景瑞踏上奔向北京的火車。當火車駛近山海關時,望著雄偉連綿、曲折蜿蜒的長城,他心潮澎湃,情不自禁地吟詩賦志:
秋風瀟瀟辭臨溟,
迢迢千里望長城。
此番別親長安去,
定叫沃野展新容。
注:1、臨溟是海城的古代名稱;2、長安,指北京。
在北京農業大學4年多時間里,戴景瑞如饑似渴地學習,40多門功課除了個別得4分外,其余全部為5分。在這些專業中,最吸引他的就是遺傳學,這決定了他人生的道路。
1956年青島遺傳學座談會后,在中國飽受壓抑的摩爾根遺傳學有了轉機。
1957年,北京農業大學率先開出了摩爾根遺傳學課,主講人是鮑文奎教授,由李競雄、洪用林兩位教授做輔導,三位從美國歸來的遺傳學博士在北京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。每次講課時,不但本校師生早早就搶占座位,連外單位的人也趕來旁聽,幾百人的大教室被擠得水泄不通。戴景瑞全神貫注,認真聽講,注意做筆記,不懂就問,最后考試得了5分,很得老師的喜愛。
1959年12月,大學畢業時,他第一志愿填報“服從祖國的分配”,他卻被學校列為該校農學系研究生,繼續深造。1960年2月,他跟隨李競雄教授,開始了新的研究生生活,至1963年9月,以優異成績畢業。
談起大學生活,戴景瑞院士認為,對他影響最大的,是多次的農場實習、水利化義務勞動和下放寧夏勞動鍛煉。在那些地方和那種場合,他才了解了農民和農業的狀況,也才真正意識到學農將意味著什么。
▲ 戴景瑞院士在南繁玉米育種基地
1963年研究生畢業后,戴景瑞留校,擔任李競雄教授的科研助理。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,為他后來成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玉米育種專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戴景瑞師從的李競雄教授,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細胞遺傳學家、玉米育種家。1936年畢業于浙江大學農學院,1944年赴美留學,1948年獲得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?;貒笙群笤谇迦A大學農學院、北京農業大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,作為中國利用雜種優勢理論選育玉米自交系間雜交種的開拓者,50年代育成了“農大號”系列雙交種,并多次赴多地向農技人員和農民講授雜交玉米知識和種子繁育技術,使得這些雙交種在河北、山西等地大面積推廣應用。同時,他將國外引進的優良自交系發放給多家育種單位,進而育成“雙躍3號”、“吉雙1號”等大面積應用的雜交種,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玉米育種和生產的發展。1973 年,他受命參與籌建中國農林科學院農業所(后合并為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),并繼續從事玉米育種研究,選育出“中單2號”雜交種,實現了豐產、多抗和適應性的統一,在全國推廣二十多年,為中國玉米生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,榮獲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。
在此期間,戴景瑞默默跟隨恩師學習,不斷鉆研,不懂就問,毫不懈怠。
然而,天有不測之風云。正當他想大展拳腳時,史無前例的“WG”開展了,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,老師在學校里根本無法安心工作。戴景瑞唯一能做到的,就是保住育種材料。從1964年到1978年,無論是“開門辦學”、“教育革命小分隊”,還是隨學校轉展陜北、河北涿州,那幾個裝滿玉米種子的鐵皮箱,他不敢掉以輕心,如同寶貝一樣保護好。
1973年,周總理開展“乒乓球外交”后,中美關系松動了。有一次,戴景瑞讀到一篇美國玉米雜種方面的文獻,文章提出,要提高玉米雜種優勢水平,必須拓寬自交系的來源,克服遺傳基礎狹窄和遺傳脆弱性的潛在危險。戴景瑞很受啟發,于是,他開始收集材料,組建群體,進行輪回選擇并制定選育優良自交系的計劃。
▲ 戴景瑞院士在南繁玉米育種基地
從1973 年到1978年的5年中,他輾轉于河北省涿州、三河、廊坊和寶坻農村,幾乎一年換一個地方,播種他的玉米材料。他事必躬親,自己積糞漚肥,自己駕駛拖拉機,常常要半夜里起來澆水,像普通農民一樣從事各種田間作業。
他認真觀察,仔細授粉,嚴格選擇。他妻子和他一樣,也是搞玉米育種研究的專家,夫妻比翼雙飛。他們總是忙忙碌碌,沒人帶孩子,有時只好帶著年幼的兒子到地里,一家三口完全融入了玉米育種的天地之中。小孩獨自玩泥巴,往往弄得滿身都是泥巴,他們也只是笑笑,把孩子洗干凈后帶回家。
到了1978年,他們已經擁有了經過兩輪選擇的早熟和中晚熟兩個優良群體。戴景瑞在優良群體中選出200多個單株連續進行自交選擇,并在早代就開始與國內外優良自交系測交,根據抗病性、株型、配合力等綜合性狀,嚴格鑒定篩選。
有一段時間,他的妻子受公派赴美國進行合作研究,這樣,他一人既要奉養老母,又要照顧兒子,還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,很辛苦。他天天連軸轉,后來累病了。
但是,即使躺在病床上,他的心都在地里。他不聽醫生的勸告,不顧身體虛弱,堅持帶病下地觀察、授粉,堅持自交系的選育。秋收時,他就帶著一張小板凳,坐在地頭,一行行地移動,往往要看完上千行的材料,但他都不喊一聲苦,一聲累。
▲ 戴景瑞院士在南繁玉米育種基地
1975年,戴景瑞和同事來到海南進行南繁育種。先是在陵水、樂東,然后又來到三亞市的藤橋鎮,最后又選定南濱農場——就在崖州科技城附近。當時,交通、通信很不方便,環境很艱苦。住的是搭建起來的茅草房、簡易窩棚,床上鋪著稻草。
由于經費有限,一切都得自己來。下種、打柴、做飯,自己積肥,常常半夜里起來澆水,外人分不出他們和周圍的農民的區別。
白天,海南的太陽“又大又毒”,不到一個月,就把臉和手都曬黑了,火辣辣的,不久就脫了皮。
到了晚上,不但要忍受蚊蟲的叮咬,又要忍受孤獨和寂寞。還要爬起來澆水。往往還會踫上蛇,給嚇了一大跳。
談起這些往事,戴景瑞很感慨,但沒有半點后悔和怨言。他說:“作為農業技術人員,作為農業科學家,我們就要像農民一樣,和農民打成一片,才能真正地看到了中國的農村,了解了農民和農業的狀況,不然怎么能了解玉米種植,怎么能指導農民發展玉米種植?”
他說:“那個時代海南物資匱乏,科研經費也有限,我們‘南繁人’大都是帶著鋪蓋卷甚至鍋碗瓢盆跨海而來,環境和條件都很艱苦,但海南人民純樸、善良、熱情好客,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幫助。說實在的,我很感謝海南,沒有海南,就沒有我的成長?!?/span>
他欣慰地說:“近年來,海南尤其是三亞發展很快,條件和環境好多了,交通、文化、科技等各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,我們的科研經費也相對多了,南繁工作有了更便利的條件,工作進展較順利,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果?!?/span>
1983年,在鄭州召開的“六五”國家玉米育種攻關會上,戴院士提交了《高配合力自交系綜3和綜31的選育》報告。這兩個自交系是由9個國內外優良自交系組成的群體,經過兩輪選擇后用系譜法選育成功的,它們株型緊湊,綜合抗病性強,特別是配合力高,而且與國內外各種類型自交系間雜交都表現很高的配合力。這是中國利用人工改良群體選育自交系的最早報告。這項研究成果不但豐富了中國玉米育種材料,而且在設計思路和選育方法上也給同行以重要的啟示。
在綜3和綜31選育成功之后,戴院士承擔了選育高產、優質、多抗雜交種的國家玉米育種攻關任務。
為了實現這個目標,他廣泛收集國內外優良自交系,把它們分成幾組進行雙列雜交,配制了大量雜交組合。他兩頭兼顧,在北京和海南之間來回奔波,呆在三亞的時間,短則有半個月,長則也有4-5個月,往往因為工作繁忙,連春節也不回京,就在海南過。
“功夫不負苦心人”。1985年,戴景瑞和他的團隊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,他們在800多個雜交組合中篩選出一個十分理想的組合,它由自交系綜31和外引系5003 雜交而成,株高和穗位適中,株型比較緊湊,果穗長而大,籽粒鮮黃飽滿,抗病性和抗旱性良好。經北京、天津和華北大區的區試,均名列第一,比對照種中單2號增產15%以上,定名“農大60”。
25年來,戴景瑞100多次來往北京和海南,開展南繁育種,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深深的腳印,灑下了辛勤的汗水。他對海南、對三亞充滿了感情,當成了第二故鄉。
▲ 戴景瑞院士在南繁玉米育種基地
俗話說得好: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?!?/span>
這些年來,戴景瑞和他的團隊揮灑智慧和汗水,結出累累碩果。
1983年,戴景瑞選育成功的雜交品種“農大60”,到1990年“七五”攻關結束時,已通過3個省市的審定,年推廣面積達150萬畝以上?!鞍宋濉逼陂g又通過了國家和另外3個省的審定,迅速在全國20多個省市推廣,到1995年“八五”結束時,已經推廣3000多萬畝。這項成果曾獲國家三委一部頒發的“全國重大攻關成果獎”榮譽證書,受到表彰獎勵。
▲ 2018年9月11日,戴景瑞院士在河南安陽市湯陰縣宜溝鎮查看玉米種植情況
1985年,戴景瑞赴四川參加全國玉米攻關會議期間,發現當地種植多年的中單2號已明顯退化,急需更新換代,他便將株型、抗性和熟期均較適合川西平丘區種植的一個新組合推薦給當地試種,經連續三年預備試驗和區域試驗,年年第一,比中單2號增產20%以上。這就是他用自交系綜3與牛2-1雜交育成的“農大65”。至“九五”初期,該雜交種已在川西平丘地區和河北等地累計推廣近1000萬畝。
戴景瑞認為,育種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,從原始材料到新品種育成,每一個環節猶如一個工廠的車間,只要設計的技術路線正確、原材料合格、生產過程嚴格規范,可以做到年年投料,流水作業,年年都有新的產品。
在“八五”攻關的學術研討會上,他提出“起點要高、取材要新、選擇要嚴、速度要快”的十六字方針,這是他的育種策略的簡明概括。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,他通過艱苦拼搏的實踐,從1986年到1997年的12 年期間,培育成了10多個玉米新品種,正式通過省以上審定的就有9個,幾乎每年貢獻1個。
“九五”初期,他推出了用自選的兩個自交系P138和綜31雜交育成的農大3138在華北大區區試中兩年28個點全部增產,平均比對照種丹玉13號增產39.7%,并在短短的兩三年內通過了3個省市和全國品種審定,現已列為"九五"期間全國重點推廣品種。
▲ 戴景瑞院士(右二)在觀摩第四屆黃淮海玉米新品種情況
一個人十多年堅持做一件事已經很了不起了,而戴院士是四十年如一日,堅持戰斗在遺傳學和作物遺傳育種研究和教學的第一線,先后主持和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、863高技術項目以及農業部、教委和北京等下達的多項科研任務。60年代首先實現中國玉米雙交種三系配套用于玉米種子生產,70年代育成農大54號,此后相繼育成P138、綜31等優良自交系和農大60等高產、優質、多抗玉米雜交種10余個,在全國20多個省市推廣6000多萬畝,增收玉米30多億公斤,增收人民幣30多億元。其中,農大58農大、農大60、農大66、農大3315、農大3138等多個雜交種在北京市的玉米新品種更新換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1997年,農大60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。由于在全國貢獻較大,反響好,1999年,“農大60”又獲得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。
戴景瑞院士在玉米遺傳育種研究中勇于創新,積極引進高新技術,與他人合作在中國首先建立了玉米基因工程的技術體系,并率先用生物技術育成抗病的C型不育系和育成了第一代抗玉米螟的轉基因(B1)玉米新品種。這項成果獲199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。
▲ 2018年9月12日,第四屆黃淮海玉米新品種地展博覽會在鄭州舉行,戴景瑞院士宣布博覽會開幕
▲ 戴景瑞院士在三亞
同類資訊
【第079期】著名玉米育種專家戴景瑞的故事
更新時間:2021-08-30 15:49:17
【第078期】李聰:在進取與奉獻中展現人生價值
更新時間:2021-08-27 17:13:29
【第077期】田斌:與海南自貿港一起揚帆起航
更新時間:2021-08-27 15:55:05
【第076期】村民貼心的駐村隊長詹先平
更新時間:2021-08-26 17:14:00
【第075期】韋曉云:疫情防控中最美“逆行者”
更新時間:2021-08-25 17:19:31
【第074期】李志民:相信海南會更好
更新時間:2021-08-25 15:16:56
【第073期】戴蘇春:海南歷史的見證人和記錄者
更新時間:2021-08-24 16:48:58
【第072期】邢濤: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
更新時間:2021-08-23 15:56:12
【第071期】“地瓜書記”王文克
更新時間:2021-08-23 15:19:56
【第070期】妙法自然 紫鵑飄香 ——記海南茶藝文化的先行者徐雪燕
更新時間:2021-08-20 15:29:54
【第069期】顏業岸:舞動精彩人生 照亮青春夢想
更新時間:2021-08-20 15:07:07
【第068期】“白求恩式好醫生”白樹堂
更新時間:2021-08-19 15:19:35
【第067期】“園長媽媽”王珊珊
更新時間:2021-08-19 14:52:34
【第066期】龔國斌的20年辦學路
更新時間:2021-08-18 16:33:58
【第065期】書法大家陸德才的人生風景
更新時間:2021-08-18 15:39:22
【第064期】臨高養豬“狀元”陳曉杰
更新時間:2021-08-17 16:37:16
【第063期】陳生:用畢生精力,做好“鋪前馬鮫魚”這篇大文章
更新時間:2021-08-17 15:23:43
【第062期】田斌:風雨三十年夢想依舊
更新時間:2021-08-16 17:00:16
【第061期】儒商楊潤
更新時間:2021-08-16 16:24:56
【第060期】張萍:當好駐村第一書記,做脫貧致富引路人
更新時間:2021-08-12 16:52:18